close


南禪寺永觀堂似乎被提及的都是紅葉的時節,
儘管如此清晰新綠的南禪寺,也別有一番雅致,特別我終於能一睹嚮往的水路閣,無論如何滿心雀躍!!
 


看到照片的水路閣,你可能會說這和南法的"嘉德水道橋Pont du Gard"相較,根本不足為奇!

那我先來簡單描述這個"琵琶湖疏水水路閣"的歷史背景。
 


在明治2年(西元1869年)日本的天皇、公家從京都遷居至東京後,
連帶著政治、經濟和文化的重心都轉移到東京,造成京都的產業經濟日漸衰退

提出的經濟振興方案中,以確保用水和物資搬運為目的規劃興建的琵琶湖殊水建設為其一,
其實早從豐臣秀吉的時代起就有這樣的提案,但因為工事技術上難以克服故未能實現。
 
於1883年畢業於東京工部大學的田辺 朔郎,畢業論文即為"琵琶湖疏水工事編",
當時的京都知事(類似市長)見其縝密規劃及理論的備齊,便將琵琶湖殊水事業託負給田辺 朔郎,
田辺 朔郎接下這項"世紀大業"般的工程時,年僅23歲

1890年完成疏水工程後,隔年完成日本最初的水力發電"蹴上發電所",
合理價格的水力發電,讓京都的傳統產業(如西陣織、友禪)得以轉型為近代化的生產方式,
也為日本國內最早的路面電車(後來的京都電氣鐵道)提供電力。

當年23歲的田辺 朔郎,一肩扛起的除了京都產業復興外,或許也是日本邁向現代化重要的一步
 



田辺 朔郎的筆記中寫著一句:
It is not how much we do, but how well. (Henry Dyer)
我想起自己渾渾噩噩的23歲,別說國家大業簡單的連自己未來的方向都懵懵懂懂。

時勢造英雄,我想我們這一輩的日子可能都太過安逸了? (開始反省...)
 


好了,琵琶湖疏水行經南禪寺這段的水路閣,時代背景簡單報告完畢了!
就是因為這麼浪漫(?)感人的故事,讓我非常嚮往水路閣,
水路閣紅磚且洋派的模樣,確實在南禪寺境內的傳統寺院差異相當大,
但隱身在樹林楓樹間也有一派和諧的感覺。

 
 


走到水路閣上面,兩旁枝葉掩道,稍顯湍急的水流,除了帶來夏日裡難得的沁涼
還有因為遊客不多,明顯聽見不同變化的水聲,乎及乎慢、遇上石子或坑挖的水聲變化,
自己好像很久沒有聽到這麼舒暢的水流聲了!!
看到水路閣上方真的有琵琶湖的水在奔馳著,又是莫名的感動。

(R先生的OS:上面不跑水,不然要跑什麼?)
 


水路閣旁邊有這麼一棵大樹,樹幹身上有個長長圓圓的凹洞,那模樣很像柔軟的耳垂,
大樹很像就這樣一百多年來,一直靜靜傾聽著琵琶湖水流聲吧!?


備註:
水路閣不需另外購票,南禪寺周邊豆腐名店"奧丹"和"順正"都在步行範圍內。
 

交通:位於南禪寺,京都市営地下鉄東西線、蹴上駅徒歩約8分鐘。(穿過軌道洞是捷徑)
開放時間參考南禪寺:8:40-17:00(3月-11月)/8:40-16:30(12月-2月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薄荷綠小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